如何评价曹操的屯田制?把百姓变为农奴,极限剥削的苛政

发布日期:2025-10-12 14:51    点击次数:117

三国时期曹操推行的屯田制,历来是历史学者争论的焦点。支持者常以仓廪皆满、恢复北方农业为据,盛赞其制度优越性。但细究历史真相,这套制度实为披着经济政策外衣的农奴制,是对百姓的残酷剥削。

要理解屯田制的本质,需追溯其历史渊源。西汉时期,晁错提出徙民实边,赵充国建议在边境屯田,初衷都是解决军粮运输难题。这种军事补给措施,在东汉末年之前从未演变为社会经济制度。曹操在196年迎奉汉献帝后,采纳羽林监枣祗的建议,将屯田制改造成了压榨百姓的工具。

当时军阀混战的惨状触目惊心:袁绍军队靠桑葚果腹,袁术部下以河蚌充饥,曹操军中甚至出现人肉干充作军粮的骇人记载(《魏晋世语》)。在这种背景下,曹操将俘获的黄巾军流民和缴获的农具集中管理,建立起严密的屯田体系。

展开剩余61%

表面看,屯田制成效显著。《三国志》记载许下屯田得谷百万斛,各郡仓廪皆满。但光鲜数据背后,是触目惊心的剥削真相。当时朝中爆发激烈争论:枣祗主张分田之术,即固定税额外加收成抽成;荀彧等人则建议计牛输谷,按实际收成征税。枣祗的方案能让官府短期内榨取更多粮食,却会导致民不聊生;荀彧的方案虽见效慢,但能真正恢复民生。可惜曹操最终选择了竭泽而渔的前者。

这种制度将农民牢牢束缚在土地上,屯田民实为农奴。典农中郎将等专职官员的设立,使屯田制成为常态化的社会控制手段。最有力的反证见于《三国志·吴书》:当曹操下令迁移江淮百姓时,十余万户宁愿渡江投奔世家大族掌控的东吴,也不愿沦为屯田民。要知道东吴的佃户制度同样严苛,但百姓两害相权,仍选择逃离曹操的统治。

历史真相往往藏在细节中。那些歌颂仓廪皆满的记载,从不说清粮食如何得来。曹操的屯田制确实解决了军粮问题,但这是以摧毁民生为代价的。当建安十八年江淮百姓用脚投票时,已经为这个制度做出了最真实的评价。

发布于:天津市